作者:林煜晴 中医师
※摘要:
一般糖尿病的常规治疗,大多采用 “口服降血糖西药”,以及 “注射胰岛素”,这些药物的目标都是在”控制血糖”,然而一旦采用这种疗法,就得一辈子跟这些药物为伍了。随之而来的是在使用药物5年或10年之后,身体还是有可能会产生许多并发症…。难道我们没有其他好的方法可以代替西药了吗?当然是还有其他好方法。若想知道,请读者仔细把这篇文章读完吧!
※定义: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的成因可分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缺陷),或 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血糖升高,或两者兼有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长期存在高血糖,导致体内各种组织,特别是眼睛、肾脏、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及其功能障碍。
※食物的营养:
![]() |
我们吃的食物营养可分为 醣类、脂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其中醣类会被体内酵素分解为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液中成为血糖,此时胰脏的Beta细胞会分泌胰岛素,让血糖进入细胞中,以方便细胞产生能量。 |
![]() |
若葡萄糖因为其他因素(例如:胰脏细胞出现问题,无发分泌胰岛素…),而无法使血糖进入细胞,则血糖浓度就会升高,便形成所谓的糖尿病。 |
※尿中含糖(尿糖)?
正常情况下尿中是没有糖的,但假设血糖浓度太高 ≧ 180mg/dL(10mmol/L),则我们的肾脏无法有效地将葡萄糖再吸收,因此葡萄糖从尿中排出,称做尿糖,此时可能会在马桶边发现蚂蚁的踪迹。我们可以透过 “尿糖试纸” 检验尿糖,便可略知血糖的高低,并了解糖尿病控制的情形。什么时间测尿糖?一般可于三餐饭前及睡前检查。

尿糖试纸
※糖尿病种类

※容易得到糖尿病的人
●年龄在40岁以上者;
●家族中有糖尿病者;
●体型肥胖、超重者;
●怀孕妇女(妊娠糖尿病);
●生活起居、饮食习惯不良者(暴饮暴食、长期吃宵夜、酗酒…);
●药物引起高血糖及糖尿病(常用的史塔汀类(statin)类降胆固醇药物、精神类药物、激素类药物…)
※药物引起的糖尿病及高血糖症研究进展
有研究报导指出,某些药物长期服用,例如:降血脂西药、某些化疗及抗肿瘤药物、类固醇(激素)、抗精神药物…,可能会诱发 人体高血糖或糖尿病,不可不慎。详细研究可以参考以下这篇论文《药物引起的糖尿病及高血糖症研究进展》

《药物引起的糖尿病及高血糖症研究进展》
※糖尿病诊断(血糖检测)
依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公布新的诊断标准,符合以下三项中的任一项,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1.空腹血糖值:≧ 126mg/dl(7.0mmol/L)(不同时间点2次)。
2.不论空腹与否(随机血糖值):血糖值 ≧ 200mg/dl(11.1mmol/L)(不同时间点2次)。
3.口服葡萄糖耐受性试验:2小时血糖值 ≧ 200mg/dl(11.1mol/L)(不同时间点2次)。
※糖尿病有什么症状?

糖尿病 – 典型症状

糖尿病 – 其他症状
※糖尿病 的并发症与合并症


※糖尿病怎么治疗?
糖尿病治疗,一般可以透过 西医疗法、中医疗法,以及饮食指导及运动,治疗目标均是希望可以将血糖降至标准值以下、最好可以缓解所有并发症及身体不适。然而中西医治疗糖尿病各有优缺点,后面会有详述供各位读者作为选择参考。

※西医治疗糖尿病常规方法
针对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第二型糖尿长期控制不好的病患,会给予 注射胰岛素。对于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会给予口服降糖药。若患者伴随血脂肪高及胆固醇高,再给予 降血脂药及降胆固醇药,若患者伴随高血压,再给予降血压药;若患者再伴随其他xxoo并发症,再给予xxoo药….。一开始由原本一种药,3年后可能必须吃3到4种药物…甚至是10几种药物,光吃这些药都吃饱了。
注射胰岛素后一定要按时进餐,否则可能会出现低血糖,低血糖若不立刻服用含糖食品,甚至会导致意识不清、抽筋; 严重者出现惊厥、昏迷甚至死亡,不得不慎。

※胰岛素种类 及 使用注意事项

※市售降血糖药大致分类&副作用
对于疾病的治疗,我们都希望不要吃一辈子的药,也不希望打一辈子针。更不希望服药治疗A疾病过程中,又产生B的副作用,因为B的副作用产生了,医生又会让我们服用治疗B副作用的药物….。若是如此,则患者将陷入一个悲惨人生的无穷回圈。然而近代医学,只要被医生宣判为糖尿病,几乎后半辈子都得跟 胰岛素 或 降糖西药 打一辈子的交道。
然而诸位知道,大家常用的降糖西药的种类及其作用、和副作用吗?
✔磺酰尿素类(Sulfonylureas) :
●主作用:帮助胰脏制造更多的胰岛素、增加身体的胰岛素利用率。
●副作用:胃灼热、恶心、呕吐、搔痒、红斑、荨麻疹、胆汁郁积性黄疸(罕见)、多型性皮疹、视力模糊;严重者-低血糖。

✔双胍类(Biguanides ):
●主作用:藉由抑制肝脏制造过多的葡萄糖降低血糖。亦能降低体内的胰岛素浓度。
●副作用:恶心、腹泻和其他胃部病征、虚弱无力或呼吸困难,或口腔内有金属味。

✔α-葡萄糖支链酶抑制剂 (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s):
● 主作用:能抑制酵素,阻断您所摄取的淀粉消化。
● 副作用:胃部问题(产气、胃胀和腹泻)

✔胰岛素增敏剂(Thiazolidinediones):
●主作用:可提升体内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即可将葡萄糖从血液中带入细胞内做为能量来源。
●副作用:体重增加、贫血和小腿、足踝肿胀。

※报导指出 糖尿病采用西药严格控制血糖,死亡率偏高
引用文章网址:严格控制血糖导致死亡率升高
一项研究(简称ACCORD)由美国国立心肺及血液研究院发起,试验目的之一是明确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或有较高心血管疾病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强化血糖治疗,是否比常规方法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分别来自美国和加拿大77家诊所的10251名受试者,平均年龄62.2岁、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8.1%,强化血糖控制目标为正常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0%。由于强化治疗组的高死亡率,研究在今年2月份终止(平均随访3.5年)。
ACCORD项目数据分析监控委员会经过仔细分析后发现,强化血糖控制组的死亡人数(257例,14/1000人•年)多于常规治疗组(203例,11/1000人•年),前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后者,相对风险增加22%,二者存在显著差异。 继续这项观察试验,可能会导致更多的患者死去。循证医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医学伦理重于观察结果,患者并不是简单的被观察对象,不同于一般实验动物,应充分尊重患者,保护其权益不受损害。为了保护患者的权益,ACCORD于2008年2月6日发表声明,提前终止血糖控制部分的试验,将强化血糖控制组转至常规血糖控制组,继续完成其血压和血脂控制研究部分。此时,强化血糖控制治疗组的平均观察时间为3.5年,距离观察结束还有18个月。

读者是否发现,不管采用胰岛素注射,或是口服降血糖西药,都必须使用(吃)一辈子,而且其中服药后导致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还不容小觑。
※中医如何治疗糖尿病(消渴症)?
早在先秦时期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奇病论》便有记载”消渴”一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疲乏、尿甜。与今日的糖尿病多有雷同。
……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中医将消渴病的成因分为三类:
●上消(肺燥):肺热伤津、口渴多饮。(喝了很多水后,还是很口渴)
●中消(胃热):胃火炙盛、消谷善饥。(吃了很多饭后,还是很饥饿)
●下消(肾虚):肾不摄水、小便频数。(腰酸、频尿、小便上浮一层油、性功能障碍……)
换句话说,假设有一种疗法,可以将严重口渴治好,把容易饥饿的症状治好,把腰酸变成不腰酸,把频尿变成不频尿,把小便浮油变成小便淡黄清澈,把不举变成可以经常享受鱼水之欢……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中医真正可以达到的效果。
※上、中、下消 的 中医药治疗:

上消(肺热伤津)的治疗方案

中消(胃热炽盛)的治疗方案

下消(肾虚精亏)的治疗方案
※中药搭配针灸治疗消渴病,效果更加显著
中医透过一次性毫针(通常由不锈钢或其他金属制成),在身体特定穴位上,按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再将针加以捻转、提插…等进行针刺手法,藉以刺激穴位,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具有相当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除了使用中药之外,若再配合针灸加以疏通人体经络,改善体内植物神经及内分泌系统,则治疗效果会更加显著。
2017年3月份曾有一位年纪约50几岁的女性糖尿病患者回诊,之前她经中药及针灸治疗一段时间后,在没有服用西药情况下,所有之前的糖尿病合并症几乎缓解,所以有一段时间没来复诊了。本次回诊的原因是,这两周突然又觉得胃口很大,胃火旺,怎么吃都容易有饥饿感。来诊时正逢患者吃过早餐1个小时后,还是觉得肚子好饿,于是在其胃经上扎了两针,约莫5分钟后,饥饿感瞬间消失。几个星期后,再遇见患者,容易饥饿的感觉已经没有了!

穴位扎针

糖尿病常用穴位
采用传统针灸,患者必须每周进行2~3次现场扎针,每次均需留针约30~40分钟。对于住得比较远的患者会比较不方便。因此建议可采用 穴位埋线方法代替扎针,患者只要2周进行一次埋线治疗即可。穴位埋线详细说明,可参阅本人拙作 《穴位埋线是中医治疗慢性病的好帮手》,此篇文章中有详细说明。
※糖尿病中医特别门诊
中医治疗发病5年以内之 2 型糖尿病患者,伴随:吃很多还是容易饿、喝多(异常口渴)、尿多、疲倦、削瘦、腰酸、耳鸣、性功能障碍、失眠、心悸…等症状,中医针灸埋线搭配中药、饮食指导、适当运动,治疗效果最为明显。各位读者若有兴趣,可以就近找信任的中医医疗院所进行谘询。
若治疗方法选择正确,有机会在三个月达到以下之目标:
1.停用西药(只吃中药)
2.改善相关并发症
3.降低血糖值

为科学化 所有治疗数据,要进行上述中医疗法之前,建议进行以下几项血常规检查,以便三个月后可以做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一个比较:
1.饭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2.肝功能(转氨酶)
3.肾功能(肌酸酐、尿蛋白)
4.胆固醇、三酸甘油脂
5.血压
※糖尿病的飲食指导 – 低升糖(GI)食物
GI(Glycemic Index):即升糖(葡萄糖)指數,即攝取的食物在體內轉換成糖的比例。
高血糖患者,不管采用西医或是中医治疗,日常饮均食应選擇低GI值食物,應以GI值 < 60,且熱量 < 200 KCal為佳。含糖量高,高淀粉的食物不太适合食用。

糖尿病日常飲食指导
- 少吃零食。少肉多鱼。少油多清淡。少菸多茶。
- 少吃多动。少荤多素。少细(粮)多粗(粮)。少盐多醋。
- 少量多餐。少稀(饭)多干(饭)。
- 用餐定时、定量。多饮水、限制饮酒。
- 高膳食纤维饮食。减少单糖、双糖食物、避喝甜品饮料。
- 避开精致淀粉类食物:白饭、白面、面包、粉。

五榖根茎类 GI 值

鱼蛋豆肉类 GI 值

乳类、蔬菜类 GI 值
延伸阅读:
2. 医学3D动画演示:《认识1型和2型糖尿病》